曹操是漢末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兼文學家,歷代以來,人們多從政治上的角度來評價曹操。給人的形象是厚黑、殘酷、狡猾。而這些形象皆是受到三國演義所描述的奸雄形象影響,造成多數人對於曹操總有些負面的觀感。
曹操通權達變,機警過人。博覽群書,喜歡兵法,曾經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注釋《孫子兵法》的《孫子略解》;是為《孫子兵法》最早的註釋本。曹操在討伐董卓,平定黃巾之亂後,迎接漢獻帝,自此以後 奉天子以令天下。
本文期望經由曹操詩歌的研究,探討曹操詩文中所呈現的風格、思想,從文學的面向來了解曹操這位歷史人物,文學上的曹操展現了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胸懷。
漢末現實、民生疾苦
在〈短歌行〉這首曹操的詩歌代表作。在詩中曹操反映了漢末動亂的景像,詩中曹操用樸質的形式披露他的胸懷,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東漢末年是一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時代,社會動蕩,戰禍迭起,死亡襲擊千家萬戶。曹操他以見証人的身份寫下了自己的所見所聞,這一類的社會寫實詩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卻東西門行〉、〈謠俗辭〉,曹操在這些詩歌中反應社會現實,書寫真實情感。從時代生活的實感出發,針砭時事,感嘆生靈,同情將士,抒發真情,繼承了《詩經》、和樂府民歌憂時憫亂的寫實精神。 著名的〈薤露行〉、〈蒿里行〉就是此類的典型代表作品。
〈薤露行〉真實的反應董卓入京後,廢少帝、立獻帝,獨攬大權,肆意殘殺,然後焚毀洛陽,脅迫天子、百官、百姓西遷長安的歷史事實,其詩的內容如下:
東漢中平六年,少帝即位,大將軍國舅何進謀誅宦官,後計謀洩漏,宦官殺死何進。袁紹入宮殺宦官二千余人,迫使張讓等劫持少帝出走。後來董卓率兵迎少帝還宮,繼而廢少帝,立獻帝,獨專朝政,肆意殘殺。各地豪強起兵討伐董卓,董卓焚燒洛陽,脅迫天子、百官和數百萬人西遷長安,這就是歷史上的“董卓之亂”。
詩中開頭在〈薤露行〉首兩句曹操直言東漢朝政大敗的原因為君主用人不良,使得「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彊」的何進當道於朝廷,妄謀大事,但因何進「猶豫不敢斷」,致使董卓掌握朝政,不僅興廢君王,甚至焚燬京城,脅迫獻帝及人民西遷,一路上號泣不斷,哀鴻遍野,可謂罪大惡極!曹操見到洛陽化為廢墟,不禁悲從中來,以微子自比,如同昔日微子路過殷都,見故宮被毀而傷痛不已,抒發他對殘酷現實之深沈感慨。
〈蒿里行〉描述了董卓之亂後,軍閥爭權奪利,長期混戰造成中元人口大量死亡、土地荒無的悽慘景象。其詩的內容如下:
詩的前十句記述了董卓之亂後,關東各州郡的地方官兵聯合討伐董卓,並推袁紹為盟主。起初袁紹等人都表示擁護漢室,表面上軍隊是合在一起了,但並不齊心協力,而各懷異心,徘徊觀望。不久,袁紹等人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就互相火拼,開始了長期的軍閥混戰。後來,袁紹私刻皇帝印璽,陰謀另立劉虞為帝。幾年後,袁紹的堂弟袁術在淮南壽春稱帝。這十句描述了當時的歷史事實。而後六句是寫軍閥混戰,造成百姓的大量死亡和生產力的極大破壞,中原大地呈現出白骨盈野、千里荒蕪、人民百不存一的慘痛景象。曹操置身漢末亂世中,對於百姓的苦難有著深刻的感受,詩中表現了對人民的關注和惋惜,表達了詩人的真實情感。
〈薤露行〉和 〈蒿里行〉這兩首詩真實地描繪了當時社會的動亂和人民的痛苦,是當時現實生活的縮影,所以明鍾惺《古詩歸》云:「漢末實錄,真詩史也。」,也說明了曹操繼承樂府「緣事而發」寫實精神。
秩序井然理想社會的憧憬
曹操有一些詩歌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理想,反映了自己對秩序井然理想社會的憧憬,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人民的願望,此類思想表現的詩有〈對酒〉、〈度關山〉、〈冬十月〉。
〈對酒〉詩中構想了一個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的太平盛世,君主聖明、臣下賢良,國家殷富,萬物滋長,人民安心農桑之事,各級官員都能愛民如子,賞罰嚴明,人人守法講禮,民間沒有訴訟糾紛,五榖豐收,人民富有,路不拾遺,監獄裡無罪囚,人皆以壽終,展現曹操對國泰民安、秩序井然理想社會的憧憬。
《度關山》這首詩裡,曹操在文章起頭就提出了「天地間,人為貴」的思想,來表明他軍政行為的目的。他憧憬著國家統一,君主賢明,法制完善,道路車馬往來,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詩中引了古人古制來表達自己渴望恢復已破壞的封建秩序。他主張省刑薄賦,提倡節儉,發展生產,並且提出了從帝王、官吏到賢德之人的人格模範,如唐堯、皋陶、伯夷、許由等,他們是各色人等的完善表率。強調建立封建社會,君主應勵行勤儉,訂定制度,守法愛民,展現曹操過人之智慧與遠見,期望國泰民安、秩序井然理想社會。
《度關山》這首詩展現了曹操的治國理想。透露他欲平整天下,恢復生產,解生民於水深火熱,恢復昔日太平盛世的抱負。
抒發壯志雄心
曹操的詩歌所表達都是直陳其事,直抒胸臆,表情達意都毫無遮掩。展現了他統一天下的壯志雄心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在〈觀滄海〉一詩中,曹操以滄海的壯闊景觀來比喻自己的博大襟懷,以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氣派來象徵自己征服天下的雄心壯志,字裡行間透露出一股不可一世的英豪霸氣。〈龜雖壽〉則透過神龜、騰蛇的神妙比喻,表達了生命終有盡頭的觀點,但也傳達自己仍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積極進取思想,這是身經百戰,歷盡艱辛,老之將至的曹操,卻仍然響往馳騁沙場以作最后拼搏的英雄本色。而〈短歌行〉是曹操詩歌中最廣為流傳、為人所知的一首,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中云:「此是曹孟德言志之作」 ,以下就以〈短歌行〉一詩探究曹操的雄心壯志思想。
短歌行有二首,其一是我們這裡要介紹的〈對酒當歌〉;其二是〈周西伯昌〉敘述周文王事殷以及齊桓晉文框扶周室的事蹟。〈對酒當歌〉一詩的前八句點出人生苦短,猶如朝露,詩人感嘆時光流逝、功業未成,不禁發出憂慮焦急之情,只好舉酒消愁。中間16句藉著藉著宴飲嘉賓的描寫,表現詩人愛才若渴的心情。「青青子衿」二句出自《詩經‧鄭風‧子衿》,吐露了詩人對賢才的渴望。「呦呦鹿鳴」四句出自《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這首詩本為貴族宴會之詩,曹操用來表明自己對賢士之渴望,視賢士為上賓。接著用鳥鵲比喻賢才,希望群賢皆至,然後歸結到自己身上。最後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示自己要以高山的气魄、大海的胸怀,來招納賢才。對那些前來輔佐他實現統一大業的腎士,自己將像周公一樣熱誠地接待他們。反映出他希望自己像周公一樣招攬天下英才為己用的態度;也表現出他完成統一大業的信心。
歷代詩評家對〈短歌行‧對酒當歌〉的詩義有不同的意見,如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云:「右魏武帝"對酒當歌,人生几何",晉陸士衡"置酒高堂,悲歌臨觴",皆言當及時為樂。」、宋代葉廷珪《海錄碎事》云:〈短歌行〉,魏武帝作,言人命不能得長久,須及時而為樂也。」他們認為〈短歌行〉是感嘆人生苦短而發出及時行樂之思。然而,清張玉谷卻認為:「此探流光易逝,欲及賢才以早建王業之思。」。認為〈短歌行〉反映了曹操對賢才的渴慕。
而〈短歌行〉的寫作年也眾說紛紜,有人認為〈短歌行〉寫於赤壁之戰前,曹操夜飲長江之際。但赤壁之戰前曹操從陳留起兵到統一北方,南征劉表,軍事進展頗為迅速。加上曹操正值盛年,此時期作品甚少有憂傷年老的感嘆,而像〈短歌行〉這樣抒發年華已逝,壯志未酬的悲概,表達可望延攬人才,統一天下的理想,正是他後期詩歌常見的主題。因此從詩中「去日苦多」、思賢若渴而不得的苦憂來對照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多次頒發求賢令來看,〈短歌行〉應作於赤壁之戰後,曹操也才會在詩中慨嘆人生無常、時光易逝、功業未就,抒發了自己思賢若渴的心情,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和寬廣胸懷。
關心民瘼
東漢末國家分裂,社會離亂,曹操親眼目睹了戰爭帶給人民的災難,造成社會生產巨大的破壞,一生的戎馬生活,也讓他體會將士在軍旅生活中的思鄉之情,及人民對生活安定的渴望,因此在曹操多數的詩歌中,吐露了對人民苦難的深深同情,形成了他詩歌創作中所獨有的人民性特點。
曹操在〈蒿里行〉詩中寫到:「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他以憤怒的詩筆,描繪了一幅悲慘凄涼的景象:連年征戰,將士的愷甲不離身,生了蟣蝨。百姓大量死亡,白骨暴露於野外,千里之內荒無人煙,道出了人民對軍閥割據的血淚控訴。看到這幅殘破的景象,曹操發出「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之同情,為士卒百姓的無辜犧牲而悲痛斷腸,表現出強烈的人道主義思想。〈謠俗詞〉中更具體寫無家無食的窮人無力幫助親友的茫然失措:「瓮中無斗儲,發篋無尺繒。友來從我貸,不知所以應。
」寫出貧困百姓生活中的真實狀況。
對行軍作戰,歷盡萬苦的士卒們,曹操也充滿關懷、哀痛之情。在〈苦寒行〉、〈卻東西門行〉中描繪了戰爭的艱苦和將士們的思鄉之情。
〈苦寒行〉描寫了軍隊在巍巍的高山之上攀援,在詰屈的羊腸山徑中行走,風雪交加,禽獸出沒、人煙稀少,夜無宿棲之處,軍馬忍飢受凍,進退兩難。把山險、路遙、天寒、風大、獸鳴、人困、馬乏的情景真實的描述出來,全詩以「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作結,〈東山〉是《詩三百‧幽風》中的一篇,寫士卒久戍歸鄉之情,全詩字裡行間表達了對士卒的同情與憐憫。而〈卻東西門行〉則抒發了征戰在外的將士們懷念故鄉的情感,全施以士兵的口吻來寫,表達對士兵的理解與同情。
詩中以鴻雁南北遷徙比喻軍旅行止無定,繼而寫轉蓬隨風飄泊,永遠不能與故根重逢,道出將士們長年征戰歸思不得的幽怨。因為看到人民的痛苦,因而在〈度關山〉中,曹操提出了「天地間,人為貴」的主張,表達他對人的重視,把以人為本的思想看作是「立君牧民」的基本條件之一,反對「
忠義之心
曹操在〈薤露行〉中指責何進誤國,董卓動搖漢江山,在詩中說自己看到洛陽化為廢墟不禁悲從中來,如同昔日微子路過殷都,見故宮被毀而傷痛不已。微子,為商紂王之兄。據《尚書‧大傳》載:周武王滅商後,封紂王親屬為諸侯,後微子朝周,路過殷商故都,見宮室毀壞,廢墟長滿禾黍,哀痛不已,故作《麥秀》之歌,以示哀傷。〈蒿里行〉中,曹操描述軍閥割據混戰、袁紹私刻皇帝印璽、袁術在淮南稱帝的史實。曹操在《答袁紹書》云:「今又主微弱,制於奸臣,未有昌邑亡國之畔,而一但改易,天下其孰安之?
此外,曹操在〈短歌行‧周西伯昌〉中,讚揚周文王事殷以及齊桓晉文框扶周室的事蹟,其詩歌內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