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漢末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兼文學家,歷代以來,人們多從政治上的角度來評價曹操。給人的形象是厚黑、殘酷、狡猾。而這些形象皆是受到三國演義所描述的奸雄形象影響,造成多數人對於曹操總有些負面的觀感。

曹操通權達變,機警過人。博覽群書,喜歡兵法,曾經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注釋《孫子兵法》《孫子略解》;是為《孫子兵法》最早的註釋本。曹操在討伐董卓,平定黃巾之亂後,迎接漢獻帝,自此以後 奉天子以令天下

本文期望經由曹操詩歌的研究,探討曹操詩文中所呈現的風格、思想,從文學的面向來了解曹操這位歷史人物,文學上的曹操展現了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胸懷

漢末現實、民生疾苦


〈短歌行〉這首曹操的詩歌代表作。在詩中曹操反映了漢末動亂的景像,詩中曹操用樸質的形式披露他的胸懷,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東漢末年是一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時代,社會動蕩,戰禍迭起,死亡襲擊千家萬戶。曹操他以見証人的身份寫下了自己的所見所聞,這一類的社會寫實詩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卻東西門行〉〈謠俗辭〉,曹操在這些詩歌中反應社會現實,書寫真實情感。從時代生活的實感出發,針砭時事,感嘆生靈,同情將士,抒發真情,繼承了《詩經》、和樂府民歌憂時憫亂的寫實精神。 著名的〈薤露行〉〈蒿里行〉就是此類的典型代表作品。

〈薤露行〉真實的反應董卓入京後,廢少帝、立獻帝,獨攬大權,肆意殘殺,然後焚毀洛陽,脅迫天子、百官、百姓西遷長安的歷史事實,其詩的內容如下:

東漢中平六年,少帝即位,大將軍國舅何進謀誅宦官,後計謀洩漏,宦官殺死何進。袁紹入宮殺宦官二千余人,迫使張讓等劫持少帝出走。後來董卓率兵迎少帝還宮,繼而廢少帝,立獻帝,獨專朝政,肆意殘殺。各地豪強起兵討伐董卓,董卓焚燒洛陽,脅迫天子、百官和數百萬人西遷長安,這就是歷史上的“董卓之亂”。

詩中開頭〈薤露行〉首兩句曹操直言東漢朝政大敗的原因為君主用人不良,使得「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彊」的何進當道於朝廷,妄謀大事,但因何進「猶豫不敢斷」,致使董卓掌握朝政,不僅興廢君王,甚至焚燬京城,脅迫獻帝及人民西遷,一路上號泣不斷,哀鴻遍野,可謂罪大惡極!曹操見到洛陽化為廢墟,不禁悲從中來,以微子自比,如同昔日微子路過殷都,見故宮被毀而傷痛不已,抒發他對殘酷現實之深沈感慨。

〈蒿里行〉描述了董卓之亂後,軍閥爭權奪利,長期混戰造成中元人口大量死亡、土地荒無的悽慘景象。其詩的內容如下:

詩的前十句記述了董卓之亂後,關東各州郡的地方官兵聯合討伐董卓,並推袁紹為盟主。起初袁紹等人都表示擁護漢室,表面上軍隊是合在一起了,但並不齊心協力,而各懷異心,徘徊觀望。不久,袁紹等人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就互相火拼,開始了長期的軍閥混戰。後來,袁紹私刻皇帝印璽,陰謀另立劉虞為帝。幾年後,袁紹的堂弟袁術在淮南壽春稱帝。這十句描述了當時的歷史事實。而後六句是寫軍閥混戰,造成百姓的大量死亡和生產力的極大破壞,中原大地呈現出白骨盈野、千里荒蕪、人民百不存一的慘痛景象。曹操置身漢末亂世中,對於百姓的苦難有著深刻的感受,詩中表現了對人民的關注和惋惜,表達了詩人的真實情感。

〈薤露行〉 〈蒿里行〉這兩首詩真實地描繪了當時社會的動亂和人民的痛苦,是當時現實生活的縮影,所以明鍾惺《古詩歸》云:「漢末實錄,真詩史也。」,也說明了曹操繼承樂府「緣事而發」寫實精神。